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当代中国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当被问及“心情不好时谁最能理解和安慰你”时,只有10.0%的孩子选择了父亲;当被问及“业余时间和你在一起时间最长的是谁”时,只有6.9%的孩子选择了父亲;当被问到“谁最尊敬你”时,只有15.5%的孩子在被问到“你想告诉谁你内心的秘密”时选择了父亲,只有8.5%的孩子选择了父亲。
曹国伟说:“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昵还是解决问题上,父亲对孩子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
为什么“小大人”会出现在家里?
曹培松说:“每天早上,中国很多家庭都会上演这样一幕:孩子不想起床,母亲推着孩子像打架,父亲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家人的情况就出现了:母亲焦急,父亲不在身边,孩子无法长大。”妈妈们在不知不觉中更多地担心和关注孩子,甚至用注意力束缚孩子,导致孩子和妈妈之间过度依赖。当家人不那么需要自己的时候,爸爸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工作上。因此,孩子们更多地生活在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父亲的世界里。“许多家庭用教育孩子的矛盾来掩盖夫妻之间的矛盾,这就隐藏了家庭问题:父母或夫妻之间的矛盾。无论是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夫妻之间的感情生活,在问题发生后都无法很好地沟通和解决,往往导致男性通过工作逃避问题,女性通过照顾孩子来掩饰问题。掩饰会填补夫妻之间的空白。似乎男人成了工作狂,而母亲却沉迷于孩子的爱。两人都拒绝以合理的态度处理夫妻之间的隔阂。”
“孩子被母爱包围,与父亲疏远。他母亲的焦虑和需要,应该由她丈夫承担,都投射在孩子身上。然后,儿童也承担了部分成人的角色。家里会有小大人,或者孩子会进入拒绝成长和强烈依赖的状态,他们无法探索社会。而家里对孩子的溺爱,让丈夫觉得自己没有自己的地位,心里更郁闷。最后,它变成了一个奇怪的圆圈。父亲的退隐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一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