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英国"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二十号发表的一份气候科学报告,一组美国科学家模拟了"两个世界",发现北极变暖或臭氧消耗物质(ODS)的近一半是由19552005年造成的。研究结果指出20世纪北极气候变化的一个未知来源。
臭氧主要存在于距离地球表面20公里的平流层底部的臭氧层中。它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阻止它们到达地球,以保护地球表面的生物免受紫外线辐射。
另一方面,臭氧消耗物质是一种卤素化合物,它破坏上层大气以保护臭氧层,臭氧层在20世纪被用作推进剂、制冷剂和溶剂。自1987年通过"蒙特利尔议定书"以来,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受到控制,臭氧层正在缓慢恢复。然而,臭氧消耗物质是一种强有力的温室气体,长期存在于大气中,因此大大加重了人为造成的温室效应。
这一次,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员劳伦斯·帕芬尼和他的同事们用一个气候模型来估计气候变暖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这些物质。
研究小组模拟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基于19552005至2005年期间的自然和人为排放,另一个是不包括臭氧消耗物质及其对臭氧层的影响。两者之间的差异可以揭示臭氧消耗物质对气候系统的净影响。根据研究小组的估计,臭氧消耗物质可能导致同期全球平均变暖的近1/3,以及北极变暖和海冰融化的大约一半。
这项研究的结果为臭氧消耗物质对气候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指出,通过"蒙特利尔议定书"逐步淘汰该物质将有助于减缓未来北极变暖和海冰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