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法规规定,通过认购可转换债券,探索合理补充中小银行资本的新途径。业内人士认为,允许地方政府发行特殊债券为中小银行"补血",不仅拓宽了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渠道,而且也促进了中小企业银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
作为扶持中小企业的主要金融力量,中小银行承担政策红利。7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今年为地方政府安排一定数额的特殊债务限额,允许地方政府探索新的办法,依法认购可转换债券,合理补充中小银行的资金。
业内人士认为,允许地方政府发行特殊债券,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主要考虑到中小企业是地方主要金融力量,补充资本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信贷交付能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地方政府依法认购可转换债券,明确地方责任,有助于化解中小银行的潜在风险,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未来中小企业的改革储备空间。
中小型银行急需"补血
目前,中小型银行补充资金的紧迫性日益突出。根据中央银行金融稳定局最近公布的数据,在全国4005家中小型银行中,资本充足率低于10.5%的最低监管标准,风险很高。

为什么银行资本不足?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兼首席研究员唐建伟(5.710,0.04,0.71%)认为,第一,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第二,由于质量下降,总资产风险权重的增加增加了资本消费,第三,金融监管要求的增加增加了资本补充的压力。
银行资本补充一般可分为内源和外生两种渠道,内部渠道主要是年度留存收益和部分超额拨备;外部渠道有上市融资、增资扩张、发行可转换债券、优先股、可持续债券、二级资本债券等。
具体来说,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补充渠道主要是留存收益。这种工具成本最低,自主性强,不会冲淡股东的权益,是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最佳途径。然而,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银行资产增长率放缓,利率利差缩小,资产质量压力大幅度下降,导致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利用留存收益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有效性减弱。
从外部渠道的角度来看,IPO(IPO)作为最传统的核心一级资本补充工具,在外部补充渠道中的黄金含量最高。然而,与2019年8家银行上市相比,在2020年A股IPO的银行仍处于"无收获"状态。唐英年表示,中国新股发行门槛高、流程长、发行限制,使得大多数渴望补充核心资本的中小型银行很难成为他们的第一选择。